News

菅豊教授が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記念大会暨学術報告会で講演しました

2013年5月30日、菅豊教授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会堂(中国・北京)で開催された「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記念大会暨学術報告会」で「面向”新的在野之学”的時代―日本民俗学的一種選択―」と題して招待講演を行いました。
*中国民俗学会HP*
http://www.chinafolklore.org/web/index.php?NewsID=11425

菅丰教授演讲的细节:

明治维新后,日本积极向西方学习,产生官学学院派,形成目前整个日本学术的基础。同时社会上出现了抵抗官学学派的力量,即民间学。初期民俗学(20世纪初期),由柳田国男等在野人士创立。
正因为有这样的特性,日本的民俗学被称为“在野之学”,“在野之学”包括学问的在野性等四个特征。

在日本民俗学初期,首先发挥重大作为的有1935年组成“民间传承之会”,也就是现在日本民俗学会的前身,它的特点是整合了各地方的力量。期刊《民间传承》也发行了,但当时论文的量是比较少的,篇幅也不超过两页。民间传承之会也设置学会通信,让学生提出问题,写自己的所见所闻。学会期刊和组织方式的建立,类似于学院派在近代的做法,但其内部其实埋藏着地方“在野之学”的运动性,以及对地方力量的整合性。

但是,作为这样一种特质的在野之学,之后渐渐走向了学院派的道路,渐渐成为“民间文化的解释学”,迷失了原本作为地方运动的特质。1949年,民间传承之会改名为日本民俗学会。《民间传承》期刊也随之改名。这一更名行为,柳田国男原本是反对的,但最后还是同意了。1958年,东京教育大学及成城大学中,开设了民俗研究课程,学院派的民俗学家从中成长起来了。1958年,东京教育大学组织了民俗综合调查,福田等老师作为第二代民俗学者,在大学中确立了民俗学的大学教育体制。1950年,日本政府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,公共部门涉入,除了学院派之外,作为政府公共部门的民俗学产生。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,日本民俗文化旅游兴起,普通市民对民俗文化的关注提高。

上世纪八十年代,民俗学虽然处于弱势,但在学术界还是取得了一定地位,但使一部分学者自我满足,对方法论的探讨没有进一步展开,导致现在民俗学整体处于比较低下的地位。在这一学术背景之下,当代社会中产生了这样的知识生产运动:不把学问当成职业的人们和职业的研究者们通过共同的研究,实践以及应用加深对地方的理解,并发现地方的问题,加以解决。这是新的在野之学。
新的在野之学特点有以下六点:1. 应用性的,实践性的;2. 摆脱学院派领域;3. 摆脱狭隘立场和学科属性;4.不同立场互相合作;5.实际的,现场主义的;6.回归性的,适应性的。

在新的在野之学中,民俗学作为地域文化和生活文化的专家参与其中。有两点:在深度融入个别地域的基础上,抽取被其他学科忽视的不可触摸的事物,在从地方内部得到理解的基础上,和地方上的人共同进行文化的维护。

比如我在新泻县调查斗牛,很多人以为我只是作为调查,参与观察。但我并不仅仅是调查的目的,而是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,和他们一起保护地方文化。超越研究者和地方的身份差异,共同完成文化的实践和知识的生产。现在这个地方正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,我作为地方社会的一员,并不是站在政府层面,向他们传达了这一信息。

作为一个研究者,和地方社会融合在一起,这一模式在世界各地都在普遍开展。比如2005年,美国的卡尔·林达尔,在卡特里娜飓风之后,作为一个民俗学者,在当地开展了很多活动。在日本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中民俗学者也是一样。

日本民俗学经历了一个学院派的过程,也有公共民俗学的产生。今后另一个产生学问的方向,可能是在野之学。以前的在野之学,在学院派化的过程中丧失了其原本的本质,而另一方面从社会发展来看,各方面共同协作的新的在野之学,有可能发挥极大作用的民俗学正在被人们期待。这一方向性虽不是万能,但其中隐藏着民俗学在社会中保持其存在意义的一种可能性。

学院派和公共民俗学的研究都是民俗学的路径,而研究者和市民一起进行活动的研究姿态,也可能是将来的一条道路,日本民俗学希望和中国民俗学一起,进入到这样一条道路中。


登録種別:研究活動記録
登録日時:ThuJun615:03:202013
登録者 :室井
掲載期間:20130606 - 20130906
当日期間:20130606 - 20130606